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双减”后阅读的普及工作,助力学科阅读课堂教学,2022年12月1日上午,莆田市校园阅读研究中心在我校七楼录播室开展了中学地理学科阅读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展示了一节初中、三节高中的地理阅读与教材整合示范课,还针对示范课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第一节课是由莆田哲理中学初中部陈燕清老师执教的《珠穆顶峰云袅绕,雅江深谷水蜿蜒——读<青藏地区>》。本节课的“启智”环节为青藏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导入。“碰撞与分享”环节的任务一为阅读“西藏自治区的降水量与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并完成相关练习。陈燕清老师以任务一为例,介绍地理阅读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应用到任务二与任务三的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充分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睿达”环节,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或小结。
第二节课是由莆田哲理中学高中部陈山老师执教的《土壤》。陈山老师以《黑土地保护法》导入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黑土地的重要性。在“碰撞与分享”环节,陈山老师先利用《黑土地的形成》这一视频训练学生的视频阅读能力,紧接着利用《黑土地治理 保护和利用之争》这篇文章训练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能力。在此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积极性和求知欲得到充分调动。最后“睿达”环节,陈山老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
第三节课是由莆田市第四中学廖彬老师执教的《风沙地貌》。廖老师通过精选的视频、典型的景观图片,给学生直观且震撼的感官刺激。而后廖老师又巧妙地设计了有趣且内含逻辑的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学生描述景观、分析成因。最后廖老师结合蚂蚁森林、毛乌素沙地等案例落实人地协调观。总体而言,这是一堂完整且完美地将地理阅读结合到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第四节课是由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陈煜梅老师执教的《喀斯特地貌》。陈老师以云南西畴县的脱贫致富为案例,探究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条件及地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陈老师以景观图、地形图、分布图和教材文本阅读为主,注重图片、文字信息的拆解,并将获取的信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喀斯特景观图,分析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最后,陈老师结合石漠化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意识到人地关系和谐才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位教师前期准备充分,给听课教师呈现了一节节设计精妙、特色鲜明的阅读示范课。四位教师注重不同的地理学科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展示了地理阅读课的多样性,也为未来地理阅读课指导技巧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此外,四位教师都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关注师生的有效互动,切实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活动最后,与会教师在莆田哲理中学地理教研组长蔡金雄老师的主持下,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四节地理阅读示范课的见解与疑惑,从而推动思考走向纵深化。 有碰撞才能有火花,有碰撞才能跳出思维误区,有碰撞才能共同成长。本次示范课的开展,为地理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路径,也启发了地理教师对地理阅读教学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