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有效磨合我校“启智—碰撞—分享—睿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研室组织初高中起始年段学科教师开展“莆田哲理中学高效课堂研磨展示”活动。参加研磨展示的16位老师充分展现教师良好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全校共500多人次参加16场高效课堂研磨听课、评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研磨展示,为进一步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服务“双减”,提质增效,提升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教师风采十三 11月22日上午,高一化学组张丽华老师执教《3.1.3碰撞寻根话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张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思,在思中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智”环节,张老师通过人体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切开的苹果会发黄等与生活戚戚相关的例子导入新课,之后向大家展示本节需达成的素养目标,"浅入深出"的导引让学生轻装上阵,跃跃欲试,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碰撞分享”环节,张老师设置三个阶梯式的任务,让学生分别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等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归纳整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模型;内容由宏观到微观,由片面到全面,层层递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睿达”环节,张老师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本节的思维导图,之后设计两道题进行限时训练,学以致用,实时巩固,较好地达成本节的素养目标。
▲张丽华老师执教《3.1.3碰撞寻根话守恒-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风采十四 11月22日下午,高一语文组陈赛君老师执教《景点推介赏美景,迁移运用巧创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第二课时)。首先,在“启智”环节,陈赛君老师播放“南北四季风光图”短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其次,陈老师用两个任务——“请从两篇散文中各选择一个景点撰写推介词”和“请参照下面量表,在哲理校园中寻找能够让你‘获得灵魂的适意'的那一方天地,并为它解码”,支撑起本节课的“碰撞与分享”环节;最后,陈老师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堂巩固”完成了本节课的“睿达”部分。总之,陈老师的这一节课素养目标明确,切入角度新颖,且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美景,并挖掘文化内涵,立德树人导向清晰。
▲陈赛君老师执教《景点推介赏美景,迁移运用巧创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教师风采十五 11月23日下午,高一生物汤香莉老师执教必修一《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启智”环节,汤老师以播放西游记中经典场面“一把毫毛变猴子”导入,展示我国科学家克隆猴实验的成功,讲述细胞核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生物科学素养之社会责任,强调中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汤老师在本节课的四个实验分析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碰撞、分享”环节,汤老师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尝试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生物核心素养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构建结构决定功能观,引出细胞核结构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讲解细胞核各结构及功能,加深印象。在最后的“睿达”环节中,汤老师设置几道题目,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将知识能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汤香莉老师执教《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风采十六 11月23日下午,高一历史吴艳艳老师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吴老师采用我校高效课堂“启智—碰撞—分享—睿达”四环节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启智”环节,吴老师采用视频导入,提出问题“究竟是康乾盛世还是饥饿盛世?”,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紧接着是“碰撞”环节,吴老师设置了两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并独立思考两分钟,接着小组共同探究并讨论四个小问题,讨论激烈,成果累累;在“分享”环节,吴老师将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拍照上传至白板;最后进入“睿达”环节,吴老师再次梳理了本课的内容,并且将康雍乾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做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清朝鼎盛与危机并存的社会形态,从而完成了本课的难点。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吴老师在整堂课中,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很好地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吴艳艳老师执教《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