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教学教研 >> 校际教研 >> 正文
【主题教研】共研新课标,同心向未来——数学组开展研讨“新课标”主题教研活动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30】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在追寻教育的路上我们一路向前!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准把握和领会“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中,1027日下午,我校数学组开展了“共研新课标,同心向未来”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林萍萍老师作专题讲座。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课标展开解读。

、三个变化词:“核心素养”、“三会”、“四基四能”。

林老师首先分析了“新课标”中出现的三个变化词,即“核心素养”“三会”“四基四能”。她强调,在“新课标”中,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新课标”将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定位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抽象),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逻辑推理),会用数学的需要表述世界(数学模型);“新课标”将原来的“双基”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将“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

林老师指出,此次课标的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她表示,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有助于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林老师还指出,“新课标”提倡将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即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她强调,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她指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只局限在教室内,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近几年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则要求学生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她表示,数学的基础性地位与现实需求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适当地进行跨学科教学,而这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郑晶晶老师总结指出,“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要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

在场教师纷纷表示,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有新思考、新策略,这样才能有新进步。

深耕、细着、转化、思考,成长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