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纲要》中提到"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明确指出,新的"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要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内容要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特别是,《纲要》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准确的解释和定位。数学课程标准的范围要涉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诸多领域,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数学课程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必须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数学课程要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是制订《标准》的"标准",《纲要》传递的这些信息,是制订《标准》的过程中须臾不能离开的基本依据。 "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一方面,从当今社会、数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出发,分析了无处不在的数学足迹,展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出人意料的数学应用,那些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从生活中观察和收集到的素材入手,发现和研究那些悄悄地遍布在我们身边,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数学。社会的数学需求,是制定数学课程的重要依据,数学课程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才能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该项研究的有些成果已经成为《标准》内容的一部分。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关键在于数学课程要提供好的内容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用成人化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塞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数学的进展与数学课程"研究了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之间的关系,结合数学科学自身及其应用的进展,分析和探讨了数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促进,对提高公民素质的作用,以及对数学课程建设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反思"研究,在肯定我们数学教育优势的同时,也直面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数学课程目标比较单一,过多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大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很少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偏难、偏窄,计算推导的内容多、要求高,培养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方面的内容少;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过多地运用形式化的和人为编造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有联系的不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内容少;不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课程资源比较贫乏,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对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考虑不够,等等。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各有特点,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三是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考量数学的教育价值。从这一研究中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国际趋势,就是数学课程的功能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作为科学的数学内容和方法,而且要把数学作为人的发展的一般动力来对待,要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数学教育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来认识数学课程的目标。这些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