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教学教研 >> 课改动态 >> 正文
两种综合艺术教学模式(二)
【作者:教务处/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12】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二、模式二:多科综合

"多科综合"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同一人文主题或共通的艺术要素,实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的不分主次的完全综合。它重在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

为了实现和发展学生在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上的愿望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完美结合,我们建议在每一学年设计若干个创造性的学习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可结合本单元或本学年的学习内容,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时间,由学生与教师共同选择、构思,充分发挥艺术工作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挑战一个以个体力量和智慧难以实现的艺术目标,最终战胜困难,并在全校的艺术活动中予以展现(音乐会、文化节、艺术展览会)。具体内容可以是:

1.以班级的几个艺术工作小组(甚至班与班)联合,集体创作和排练一部音乐剧、一幅大型美术或书法、一件大型民间工艺作品;

2.还可以把一首独唱曲改编成一首合唱曲,经过艺术的再创作,使其艺术表现力得到加强;

3.调查考证研究某一民族民间文化现象,并用艺术的方式与以再现(如中国的舞龙、过年)等等。

这就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的大综合形式。

附三:多科综合的教学课例

课例一:拔萝卜

这是以上列举的小学"丰富的表情"单元中的一节大综合艺术课。本课涉及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爷爷、奶奶、小孙女、小狗、小猫、小老鼠,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拔一个大萝卜。学生要为老人、小孩子、小猫、小狗、小老鼠画脸,每个同学选做一个简单的头饰,并参与表演,重点是对表演的评价,通过评价,使每个同学的表演能力得到提高。

1.教学目标

·根据故事情节,能体会出人物的情感,并从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根据人物外型特征,能简单装扮自己。

·有兴趣与同学合作表演。

(本课的人文主题仍是加强学生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学科主题是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各种艺术的能力。)

2.教学准备

·《拔萝卜》录音

·剪刀、胶水、纸条

·红色和绿色的纸

3.教学过程

·故事:

请学生欣赏音乐故事《拔萝卜》(放录音),说说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老爷爷、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猫、小老鼠齐心协力拔萝卜的事情。

·想像:

今天要表演《拔萝卜》,请学生再欣赏第一段,思考:老爷爷说了哪几句话,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语调说话?

"长大吧、长大吧!长成一个又大又甜的萝卜吧。" "哎,老太婆,快来呀,快帮我拔萝卜。"

对萝卜说话时会露出慈祥的笑脸、微微驼背、走路缓慢;

看着萝卜长大会笑着捋胡子;

拔萝卜时会弯着腰,用双手抓住萝卜;

萝卜拔不动时会着急地招手求援。

 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想像动作神态和声音、语调。

请一些学生分别表演老爷爷,大家相互帮助。以此为例,设计其他角色的动作、表情、语调、声音、装扮等。

·制作:

 教师帮助学生分角色后,学生用纸简单装扮。扮演老爷爷的人可给自己做顶帽子,粘上胡须;扮演萝卜的同学可用红色的纸包住身体,用绿色的纸撕或剪成萝卜缨作成头饰。

·模唱:

谱例(略)

·表演:

分组表演故事。戴上头饰,加入旁白,在一起拔萝卜的时候,全班齐唱《拔萝卜》的旋律。

·评价

说说哪个同学的表演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他再表演一次。

课例二:战争乐舞

本课属于前面提到的"奇迹"之旅单元。学生将结合前几课长城和兵马俑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创作和展示:穿上自己设计的铠甲、戴上自己创作的面具,伴随着自己制作的战争背景音乐、音响,以自己创作的戏剧舞蹈的表演方式,再现生动逼真的、在长城上戍边卫国的战争场面。本课以一个富于历史文化情节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以舞蹈、鼓乐、美术等多种形式进行"战争乐舞"的创作表演,使学生的创作突显出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和民族情感的内涵。

 1.教学目标

结合"风雨长城"、"兵马俑"两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创编和表演战争乐舞。

(本课的目标属于表现性目标,它不同于行为目标,即对学生所要获得的具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明确表述,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艺术活动任务,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想像力的空间。表现性目标是艺术课中常用的目标表述。人文主题为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保家卫国的爱国激情和英勇的斗争精神;学科主题为综合艺术能力的获得。)

2.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秦汉时期人物着装色彩与兵马俑色彩的最初着色情况,兵马俑脸部图片,有关兵马俑的兵器图以及有关古战场场面的图片,一系列有关兵马俑及其发掘地的照片和影视资料片段,有关兵马俑的音乐、舞蹈片段,由《将军令》、《万里长城永不倒》、《乡宴》等拼贴而成的音乐录音,鼓、镲、梆子等打击乐器;

·学生准备:携带自己制作的兵马俑、铠甲、面具、兵器、颜料、剪刀、胶水。

3.教学过程

·做与画:

根据预先准备好的兵马俑以及兵马俑脸部图片,以及经过考证了解到的关于秦汉时期人物着装色彩与对兵马俑色彩的最初着色情况,对已经完成的面具与泥塑进行着色和剪贴制作;

·列阵与评价

各艺术创作小组将本组同学创作的兵马俑的泥塑按自己的想像与构思排列成阵;将面具戴起并进行适当装扮;介绍自己的创意并进行相互点评;

·综合创编与演练:

(1)学生听教师准备好的拼贴音乐(由《将军令》、《万里长城永不倒》、《乡宴》等拼贴而成)并根据教师所给的有关兵马俑的兵器图以及有关古战场场面的图片,创设秦汉时期在古长城上抵御外敌的战争场面,利用鼓、镲、梆子等打击乐器和人声模拟为"战争乐舞"制作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音乐和声响;

(2)由学生构思创意:以身体构成长城的城墙,在即兴用声音模拟的"战鼓声"、"马蹄声"、"喊杀声"、"号角声"及拼贴好的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战争乐舞"的构思与创编。

·合成与表演:

(1)展示一系列有关兵马俑及其发掘地的照片和影视资料片段,播放有关兵马俑的音乐、舞蹈片段,充分领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风采;

(2)各组根据本组的创编内容,进行"战争乐舞"与兵马俑兵阵图的演练与展示;

·展示与评价

各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和评价

课例三:圆

这是一个以在多种艺术门类中都存在的艺术要素--圆,将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科综合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认识艺术的一个表现形式"圆",探讨艺术各门类表现方式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不同文化应用的特征。

·围绕"圆"进行艺术创编

(本课人文主题为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科主题了解圆在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

2.教学准备(略)

3.教学过程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圈,问这是什么?还可表示什么?

问:生活中那些东西是圆的?

(2)请学生画出各种"圆"(平面、立体、球形、椭圆等),讨论画"圆"的要领。

(3)出示几幅以"圆"为主题或主要表现形式的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并讨论。

(4)站成圆圈,问:用身体的动作可以做"圆"吗?(如头、手、臂、腿、脚、腰等部位)探索与模仿。

(5)加上移动位置(如转圆圈、旋转)和动作组合探索更多地"圆"的形式。

(6)讨论:从绘画和动作的"圆"探讨其表现的意味和特点,相同与不同。

(7)引导到用声音表现"圆"的特点(如圆滑、循环不断),用嗓音或其他声响表现与模仿。

(8)听几段音乐(如"小狗圆舞曲"肖邦曲、"金鸡"李姆斯基一科萨柯夫曲等片段),请学生边听边用手在空中或用笔画出旋律线走向,探索其中与"圆"相关的音乐特点。

 

(9)看几段戏曲和舞蹈录像,找出其中"圆"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的跑圆场、手、头、眼动作中的圆,外国的旋转等),并带领学生做几组动作来体验。

(10)联系"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如太极拳、阴阳八卦符号、语言声腔,以及文化观念、风俗人情,探讨中国各种艺术在表现形式、风格、文化内涵上的关系,并比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

(11)"圆"在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表现那类的情感?

(12)分小组活动,用绘画、舞蹈及音乐来创作一个小品,要求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表现一种情绪。

很明显,本课例是一个以共同艺术要素为内容的大综合教学,不仅有绘画、雕塑、舞蹈、戏剧、音乐等各门类的综合,而且还有艺术表现的要素、形式、风格、情感融为一体的综合。这种综合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和升华到文化的视角,进入"天圆地方"、"圆满"等我国人民共同信守的哲学观,从多个不同角度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从上述课例中还可以看出,教师始终是个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设置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