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分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并体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1.变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现在基础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必须转向培养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改变“重视讲什么,怎么讲”为“怎样培养人”。比如,现在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2.改变以“教学数量”为“教学质量”来认识教育。这里所说的“教学数量”是指教学普及程度,即指一个地区学生受教育年限。现在有的人片面地认为达到“普九”“普高”了,教育就发展了,教学质量就提高了。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不能只看分数,而应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手段;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做事,能否在任何环境中开展工作;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共处,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生存等。由此改变原有的统一内容、成绩竞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3.改革方向上,重在培养“生存能力”。重视“生存能力”培养,是适应教育、生活、工作的全球化需要,更是为经济化作准备,“地球村”的出现更需重视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中应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自我更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适应环境”等方面的培养。 4.基础教育应重视教育的国际化与科技化。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观念,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及全球教育意识观点等,同时科技教育也应加强,认识科技的作用,现在“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超导及太空探险”等等都应让学生了解,不能只沉迷于一成不变的教科书的教育。 5.落实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与个性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全国来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由此还需要落实,教育应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增强教学中的民主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做到师生互动学习;要重视个性化的培养,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各自潜能,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6.加强信息化教育,重视科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信息化作为全球趋势,发展是越来越快,“知识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那么“信息则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会使用、搜集信息则非常重要。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1年起,中小学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网络教学应得到重视并具体落实。同时现在必须重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改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重视环保、人文景观教育,培养爱国热忱,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真正适应国际竞争。 7.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现在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好势头,它们的健康发展将会像“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教育发展中体现出来,同时“一纲多本”“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等各种管理体制多样性的出现必将促进教育的发展。 8.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现在流行一句话:“小学是听话的教育,中学是考试的教育,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教育”,这充分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考试”的“厉害”。尽管现在“扩招”“普及高中”,但仍然由于考试制度的弊端阻碍了教育的“普及性”“终身性”及“人性”的发展,所以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必须朝着“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方向上发展。当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让改革顺利推进,一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二靠教师、社会;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