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教学教研 >> 课改动态 >> 正文
莆田哲理中学新课程发展规划
【作者:教务处/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校高中课程体系,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砺志求真,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把我校办成福建省达标高中学校制定本规划。

本课程规划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自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规划立足于实现学校现在执行的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过渡,使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这是学校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一、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必须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分制” 管理,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5、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内容

学校必修课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以及制图。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选修课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9 门学科。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教材课程,课程开发本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原则。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分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使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使课程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学生有权选择复课,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此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范畴内的丰富内容,全面的高学生的素质。

限选课

学校开设的学科选修课程:阅览指导、写作指导、英语口语、应用数学、情景交际——实践与提高、情景会话、生活中的物理、现代科技前沿、化学与社会、环境化学、生物技术、世界风云、近代春秋、国土整治等。这些课程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英语交际能力、数学思维应用能力等等,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任选课

1、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资源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标本制作与管理、网页制作、莆仙戏何去何从、妈祖与莆田民间习俗、九鲤湖的传说、家电维修、金工钳工实践、摄影与暗室技术、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此类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

2、学科兴趣类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在内的兴趣课。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通过活动和辅导,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

3、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发的选修课程

包括语文写作指导、阅览指导、情景会话、应用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环境化学、生物技术、中国近代人物、环境教育、网页制作等。此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身心健康、艺术类课程

主要包括:乒乓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书法、素描、器乐、声乐、韵律操与舞蹈、心理健康等。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任选课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既能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重视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供学生选择的这类课程每年均超过100门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关注未来科学的发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开设选修的课程首先由教师拟订目录,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准予开设。

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安排

1、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0-11 周;机动时间1-2周。

各学年40周教学时间安排: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10周,复习考试30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

2、每周活动总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各学年课程安排

高一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高二(理)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高二(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高三(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高三(文)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四)课程设置说明

1、必修课旨在保证所有高中学生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习。限选选修课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发展的升学或就业趋势修习。任选选修课是学校和教师为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身条件创造开设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

2、思想政治课的时事政策教育部分通过校、班、团活动,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事新闻或校园广播进行。

3、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部分通过专题选修课进行。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所给的课时主要用于课题组织、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交流与研究报告发布,实践活动学生主要在课余时间完成。

通用技术教育采用集中、分散或渗透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识图与制图》和部分校本课程上。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采用相对集中的形式,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

(五)课程的发展

1、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必须呈现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的系统,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

三、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支由学校行政领导、教务处、教研室与骨干教师相结合的教育整体改革骨干队伍。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创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适应、适合我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在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

5、学校要根据课程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

6、在选修课实践的基础上,必修课也将逐步试行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按层次分班(我校体育课程已进行多年实践),指导学生自主选课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的形成。

7、课程实施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8、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以人为本,砺志求真,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教师评价部分和教材评价部分另附)。

(一)考核方式

1、考试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体育实行考试。考试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高一年级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二年级分别进行制图会考、政史地会考、理化生会考、理化生实验操作会考;高三由学校教师命题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会考。

2、考查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体育等必修课、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艺术课、劳技课实行考查。

(二)学分制

学分制的学分包括常规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竞赛集训、艺术体育特长生集训、班团会课、语文阅读、英语口语、业余党校也计入学分。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

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有所变化并不断发展,以达到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学校将认真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

1、认知领域内(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学力评价。

2、技能领域内(语言技能、实验观察及实用操作技能、运动技能、表演技能等)的学力评价。

3、情感领域内(态度、兴趣、习惯、审美、鉴赏等)的学力评价。

4、其它领域内的潜能发展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学生诸方面的评价使学生能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个性培养,加强自我发展。

五、课程管理

学校把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并多次聘请专家讲座辅导,使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实现优化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优化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五个“优化”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

积极进行与课程发展相关的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范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省级课题《多媒体网络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福建省中学物理探究学习》、专项课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学校还抓住机遇,大力采取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科技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为了保证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我校建立丰富的校园教学资源库,大部分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减少教师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发挥出显著作用。

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