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德育在线 >> 心理驿站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隔离在家 相处有道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29】 【阅读: 次】【关闭窗口】

在生活中,亲子沟通是永恒的话题。在父母眼里,父母永远爱孩子;在孩子眼里,父母永远不能理解自己。因为疫情停课在家,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突然增多,彼此之间不良的沟通可能导致家庭摩擦的发生。那么在疫情居家期间,我们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呢?

 

居家期间,为了更好地与父母和谐相处,我们要先认识到我们与父母的冲突矛盾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1、意识冲突。进入中学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增强,社会化程度提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成为自我期望的人物,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在这个阶段渴望独立面对生活,有独立的意识,又缺乏自控的能力。父母过多关注孩子自制力缺失部分,认为孩子还是孩子,过多地关注、关心成为了孩子眼中的束缚。于是,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不知不觉地从依赖依恋变成逃避、彼此心疼却又相互伤害。尤其是长期居家生活,家庭人际距离过近,父母往往容易“过度”照顾,触碰到我们的心理边界,“代际差异”又使得我们和父母活成了互相不服对方的“杠精”。

 

2、情绪感染。随着疫情的影响、信息的轰炸、生活的打乱,大家或多或少出现了无聊、不安、焦虑等情绪,进而恐惧、愤怒、抑郁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凸显,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会形成一种感染,导致矛盾不断升级。

“症结”找到后,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拉进我们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如何合理化解亲子冲突,建立与家人合适的心理距离,借助这一时机化“被动”为“主动”,与父母一起携手共渡难关。

 

1.调适身心,从“我”做起。      

疫情当下,铺天盖地的信息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不信任、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我们应积极进行自我身心调适,不向家人传递负面情绪,同时主动觉察家庭关系中的矛盾来源,积极主动地调解家庭中的小矛盾。

 

方法一:设立烦恼盒。

 临睡前孩子和父母可以把一天中积攒的烦恼纸条拿出来一起阅读,互相解开心结,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父母一起共同缓解心理压力。

2.学会共情,理性看待父母角色。

对于父母来说,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同样地,我们要意识到,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正如《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是啊,当父母已经用大半辈子的经历,将思维固化了,作为年轻人,何不试着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呢?毕竟,我们接受新事物要更快一些嘛。

方法二:角色游戏。

孩子和父母可以在一天中互相角色,由孩子担任一天的父母,父母担任一天的孩子,(担任父母期间要包揽家务,以及处理家庭琐事等等),各自按角色相处一天,体会不同身份下的心理感受,更有利于理解对方。

 

3.接纳差异,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是解决所有人际关系问题的通用工具。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们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接受相互之间的差异,注重沟通的有效性,就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方法三:交换日记。

每天将自己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面,约定每三天与父母交换一次日记,并且可以写下想说的话。互相了解各自对事物不同的想法,及时化解因为差异产生的误会。

 

隔离在家,正是我们改善与父母关系的良好机会。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处相伴。我们不妨积极投入到家庭生活中,提高家庭责任意识,与家人和谐相处,互相提供正能量,重塑亲密关系。

最后,我想说,父母那过度的关心,那越界的爱,也许只是他们在表达,前路漫漫,我还想陪你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