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哲理 >> 德育在线 >> 心理驿站 >> 正文
心理防护自律篇-----提升自控力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10】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近段时间同学们居家上网课,老师们反映同学们的差异性很大,差别的最大根源在哪?自律。一提到自律,有的人会不自觉地联想起“头悬梁、锥刺股”的苦逼样子,总觉得自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如果老师告诉你,自律的人,比起不自律的人,会更自信、更快乐、更健康,而且培养自律的习惯,也不是那么痛苦不堪,你会相信么? 首先一起来看看自控力的重要性--著名的自控力实验--《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内容一:该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并在600多名3-5岁儿童身上进行的简单实验,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被告知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或者等15分钟研究人员回来之后再吃,就能得到第二颗棉花糖。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想尽各种办法抵御诱惑,有的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则等来了双倍的甜蜜,大约1/3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研究表明,孩子在4岁左右,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

《棉花糖实验》内容二:在1988年的追踪调查中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结果显示,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SAT(美国考试)的成绩更为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可见,自控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提升自控力?心理老师整理介绍四个方法:“注意力转移法”面对手机想要玩游戏时,可以尝试一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听听音乐、健健身、写写字、画一画,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做些亲子活动,做做家务、做些手工制作等等。

二、“远离法”
如果看到手机还是控制不住的想要玩,那么索性把手机放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如果总是睡懒觉,可以把闹钟定好点以后放在伸手够不到的地方。还可以把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桌面上”,把自己喜欢做但是会影响你做正事的事情“锁在抽屉里”。

三、“转换法”将“我不要做什么”转换成“我想要做什么”。一分钟实验:请你闭上眼睛,告诉自己不要想大白熊!不要想大白熊!不要想大白熊!一分钟时间到,请你睁开眼睛,你的大脑里是不是一直有只大白熊?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做法效果更佳,以正向行为替代限制性行为,所以请同们们将“我不要做什么”转换成“我想要做什么”。下面具体举几个例子。我不要玩手机了→我想看看书、写写字;我不要睡懒觉→我要7点起床;我不要发脾气→我要和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四、“激励法”在便利贴上写上一段激励自己的话,把它贴在家中的镜子上、书桌旁、门上,时刻激励自己。自控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抵制住身边的诱惑,成功吃到那“第二颗棉花糖”,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小主人。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